Copyright 2017-2024 微學堂 版權所有 京ICP備18049689號-30
苦什么也不能苦了朋友圈”,這話在當代年輕人群體里,簡直是至理名言。哪怕現實生活過得像個“毛坯房”,社交媒體上的展示也必須是“精裝修”。于是乎,一個曾經被手機擠兌得快要入土的“古早”數碼產品——相機,居然又神奇地活了過來,而且是被這群“一生要出片”的年輕人給硬生生“買爆”的。
你隨便在熱門景點、網紅咖啡館甚至樓下小公園轉轉,總能看到不少年輕人,脖子上掛著、手里端著各式各樣的相機,咔嚓咔嚓響個不停。他們可能前一秒還在為花唄賬單撓頭,后一秒就能為了一個“完美”的鏡頭角度在風中凌亂半小時。這已經不單是攝影愛好了,更像是一種生活態度,一種自我表達的儀式感。
數字不會騙人。根據相機及影像產品協會(CIPA)的數據,就在去年(2024年)1月到5月,中國市場的相機出貨量,在全球的占比居然達到了驚人的23.4%,一舉超越歐洲,成了僅次于美洲的全球第二大相機消費國。要知道,就在幾年甚至一兩年前,這玩意兒還被貼著“夕陽產業”的標簽,眼看就要被智能手機的攝像頭徹底拍死在沙灘上。佳能、尼康這些老牌相機巨頭,估計做夢都在笑,它們的財報也確實“紅光滿面”,比如佳能2024年在中國市場的數碼相機銷量直接飆升了三成以上,尼康的銷售收入也漲了超過14%。
這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?難道真是手機拍照“不香了”?
平心而論,現在旗艦手機的拍照功能,卷得那叫一個天昏地暗。什么一億像素、潛望式長焦、AI算法優化,各種技術名詞堆砌起來,拍出來的照片和視頻,在手機那塊小屏幕上看,確實也挺唬人。有些廠商甚至把計算攝影玩成了花,硬是把物理短板懟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。按理說,滿足日常記錄、發個朋友圈,智能手機綽綽有余。
數據來源:小紅書博主 - 葳蕤愛數碼
但問題就在于,年輕人要的可能不止是“夠用”。當他們發現,無論手機算法吹得多么天花亂墜,在真正的光學素質面前,尤其是在追求那種所謂“氛圍感”、“大片質感”的時候,手機拍出來的東西總感覺“差口氣”。那種鏡頭的通透感、焦外的柔美虛化、更寬廣的動態范圍,以及后期調色的更大空間,是目前手機受限于體積和傳感器尺寸,還難以企及的。
用圈子里的話說,“底大一級壓死人”,這不僅僅是句玩笑話,更是光學成像領域的一條樸素真理。更別提相機在鏡頭群選擇上的靈活性,廣角、長焦、定焦、微距,不同的鏡頭能帶來完全不同的視角和表達。這種“折騰”的樂趣,是高度集成化的手機給不了的。
于是,我們看到一群又一群的年輕人,心甘情愿地為這份“更出片”的效果買單。他們管這叫“情緒投資”,為了拍出一張能驚艷朋友圈的照片,或者一段質感滿滿的Vlog,幾千上萬的相機說買就買,甚至不惜“吃著泡面搞攝影”。他們從入門級的尼康D3500、富士X系列,一路升級到索尼A7M4、佳能EOS R系列,甚至斥資數萬購入尼康Z9這樣的旗艦機型。小紅書上關于“相機”的筆記數量高達千萬篇級別,關于“相機和手機拍照區別”的討論熱火朝天,評論區里充斥著“自從用了相機,手機再也不香了”的感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