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科技圈,中興通訊一直是個充滿故事的存在。2018 年那場震驚全球的制裁危機,讓這家通信巨頭一度瀕臨絕境,股價暴跌、生產線停擺,甚至被調侃為 “中國科技的阿喀琉斯之踵”。但七年后的今天,當我們再次審視這家企業,卻發現它已悄然完成蛻變 —— 從 “命懸一線” 的通信設備商,成長為 “算力新基建” 領域的全球領跑者。這種 “逆襲劇本” 背后,究竟藏著怎樣的戰略密碼?
一、轉型陣痛:傳統業務承壓,新動能初現
如果你只盯著中興通訊的財報數字,可能會有些困惑:2024 年營收同比下降 2.4%,凈利潤減少 9.7%,這似乎與 “科技逆襲” 的劇本不太相符。但深入業務結構,你會發現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正在發生。
1. 傳統業務的冬天與春天
國內運營商 5G 投資放緩,讓中興的 “基本盤” 運營商網絡收入同比下滑 15%,這確實是個壞消息。但好消息是,海外市場正在逆風翻盤 ——5G FWA(固定無線接入)設備連續四年全球市占率第一,數字能源業務中標多個大型項目,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 32.4%。更值得關注的是,在非洲某國智能港口項目中,中興的 5G 網絡讓工程調度效率提升 70%,能耗降低 40%,這種 “基建數字孿生” 技術正在改寫國際工程標準。
2. 第二曲線的爆發式增長
政企業務(如服務器、云計算)同比增長 36.7%,消費者業務(如 AI 手機、智能終端)暴增 40%,這兩大板塊正在成為新的增長引擎。尤其是 AI 手機領域,中興 nubia Z70 Ultra 搭載自研星云 AI OS 框架,首次實現端側嵌入全尺寸大模型,讓手機變成 “口袋里的超級計算機”。更令人振奮的是,其智算服務器已進入三大運營商集采名錄,2025 年目標出貨量達 50 萬臺,較 2024 年翻倍。
二、技術護城河:從 5G 到 6G,自研芯片構筑壁壘
中興的逆襲,本質上是一場技術攻堅戰的勝利。2018 年制裁后,公司將研發投入占比從 10% 提升至 20%,六年累計投入 1170 億元,終于在芯片、算力等 “卡脖子” 領域實現突破。
1. 芯片自主化的破局之路
中興微電子已實現 7nm 芯片量產商用,5nm 技術進入導入階段,成為國內僅次于華為海思的半導體設計公司。其自研的 “定海” DPU 芯片支持 400G 吞吐,網絡協議處理時延低至 0.5 微秒,較國際巨頭優化 10%,徹底打破了國外壟斷。更關鍵的是,這些芯片不僅自用,還開始向互聯網大廠供貨,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。
2. 6G 時代的先手棋
當行業還在熱議 5G-A 時,中興已悄然布局 6G。其 5G-A 技術已在低空經濟、智能制造等領域落地標桿案例,例如與四川移動合作打造的低空物流網絡,無人機配送效率比傳統方式提升 3 倍。同時,公司聯合中國移動發布 “通感算智” 和 “無源物聯” 兩大創新成果,為 6G 標準制定奠定基礎。
三、政策東風:低空經濟 + 算力基建雙輪驅動
站在 2025 年的時間節點,中興通訊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政策紅利。
1. 低空經濟的萬億藍海
隨著《政府工作報告》首次將低空經濟列為戰略新興產業,這個萬億級市場正式開啟。中興通訊的 5G-A 技術已在低空物流、醫療急救等場景落地:在陜西榆林,無人機空投苗木技術將造林成活率提升至 85%;在江蘇南京,“低空送血航線” 16 分鐘完成 15 公里緊急運輸,效率遠超地面交通。更值得期待的是,其 5G-A 基站與衛星通信結合,正在構建 “空天地海一體化” 網絡,為無人機集群作業、自動駕駛等場景提供支撐。
2. 算力基建的國家戰略
“東數西算” 工程的推進,讓中興的智算服務器需求激增。其 R8500G5 服務器 AI 性能提升 10 倍,R6930G3 型實現全棧自主可控,成為運營商和互聯網巨頭的首選。在非洲某國數字油田項目中,中興的 “光儲算一體集裝箱” 在沙漠環境中構建即插即用的算力單元,部署效率提升 70%,能耗降低 40%。這種 “技術換市場” 的策略,正在幫助中國標準滲透 “一帶一路” 沿線國家。
四、人性博弈:業績擔憂與技術樂觀的角力
當前市場對中興通訊的態度呈現出有趣的矛盾:一方面,傳統業務下滑和凈利潤下降讓部分投資者謹慎;另一方面,AI 算力、5G-A 等新業務的增長潛力又吸引長期資金布局。這種分歧在股東結構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—— 股東戶數從 2024 年底的 40 萬增至 52.76 萬,但戶均流通股市值高達 24.44 萬元,顯示散戶與機構博弈激烈。
1. 情緒周期的冰點與修復
通信板塊近期受算力供應鏈擔憂壓制,中興股價跑輸大盤,融資余額處于歷史高位,顯示短期避險情緒濃厚。但機構的態度卻截然不同:貝萊德等外資雖小幅減持,但 1252 家主力機構仍持有 19.49% 流通股,近半年基金凈減倉 59 家的同時,主力凈增倉達 804 家。這種 “散戶恐慌、機構加倉” 的反差,往往預示著市場情緒的轉折點。
2. 估值修復的邏輯
從估值看,中興通訊 TTM PE 18.72 倍,低于通信行業平均的 22 倍,而 AI 業務的爆發可能帶來估值重構。機構預測 2025 年凈利潤共識 88.44 億元,目標價 43.53 元,隱含 35% 上漲空間。更關鍵的是,其主業市盈率在 15-20 倍之間,目前處于底部,而智能終端和 ASIC 芯片的重估可能帶來超額收益。
五、立體評估:短期承壓,長期價值凸顯
1. 價值重估的三大支點
技術溢價:5G-A、AI 芯片、6G 研發等技術壁壘,構成長期護城河。
政策紅利:低空經濟、東數西算等國家戰略帶來的增量市場。
全球化韌性: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 32.4%,分散單一市場風險。
2. 風險與機遇的再平衡
短期需警惕運營商資本開支不及預期、美國技術限制升級等風險,但長期看,AI 算力、低空經濟等新業務的爆發可能帶來戴維斯雙擊。正如首席發展官崔麗所言:“數字化、智能化、低碳化趨勢不可逆轉,唯有開放合作與持續創新方能制勝未來”。
六、交易策略:分批布局,等待春暖花開
1. 短期博弈(1-3 個月)
黃金坑機會:當前股價 31.84 元接近 DCF 估值中樞(31.6-40.5 元),31-32 元區間可視為 “戰略配置區”。
政策催化節點:關注 5G-A 商用進展、低空經濟試點城市名單、AI 訂單落地等信號。
2. 中期持有(3-6 個月)
技術突破窗口:若股價站穩 32.5 元,可加倉至目標倉位,目標價 38-40 元(AI 業務放量 + 估值修復)。
波段操作:利用 31-35 元區間高拋低吸,降低持倉成本。
3. 長期布局(6 個月以上)
價值投資:定投持有,分享 5G-A、AI 算力、低空經濟等長期紅利,目標價 45-48 元(機構共識 + 技術突破)。
風險對沖:配置通信 ETF(如 515050)分散個股風險,同時關注海外市場拓展進展。
結語:科技自立的中國樣本
中興通訊的故事,是中國科技產業自主化的縮影。從 “至暗時刻” 的制裁危機,到 “算力先鋒” 的全球領跑,它用七年時間證明:制裁可以摧毀供應鏈,卻無法扼殺創新意志;危機可能帶來陣痛,卻更能催生變革的勇氣。對于投資者而言,這既是一場技術賭局,也是一次時代機遇 —— 當 AI 與 5G 的雙引擎真正轟鳴,這家曾經的 “通信老兵”,或許會成為下一個十年的科技新貴。